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被西方称为“经济奇迹”(Das Wirtschaftswunder)其中,马歇尔计划(Der Marschallplan)和1948年的货币改革(Die Währungsreform)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货币改革】

战后的德国其整个生产和分配系统已经瘫痪。人们缺衣少食,没有存款,也没有养老金,所拥有的只是因通货膨胀而变得极不值钱的帝国马克。人们不愿为了得到毫无价值的帝国马克而进行生产,工厂也面临瘫痪的窘境。当时德国的通胀情况十分严重,没有一个人对此抱有信心,工厂主和商人宁愿存货物而不要现金。黑市盛行,人们开始跳过帝国马克,之间以物换物。美国的吉祥牌香烟成了黑市交易的媒介,香烟充当了货币的角色(Zigarettenwährung)。由于货币体系已名存实亡,因此货币改革势在必行。

【货币和银行】

欧元引入之前德国以前的货币单位叫马克(Mark)和芬尼(Pfennig)。马克是主币,芬尼是辅币,1马克=100芬尼。从2002年起,德国用欧元进行现金支付。共有7种欧元纸币和8种欧元硬币处于流通中。

德国中央银行是德意志联邦银行(Die Deutsche Bundesbank),是德国唯一的货币发行银行。但自欧元启动以来,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这个重要职能已转交给设在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的欧洲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三个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和商业银行(Commerzbank)是三大私人信贷和抵押银行。

【社会市场经济(Die soziale Marktwirtschaft)】

联邦德国历届政府的都把“社会市场经济”视为国家的基本政策。该政策是由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提出的,他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人,也是德国首任联邦经济部长。“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既摒弃早起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又拒绝由国家操纵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力图在两者之间寻求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发展道路。

1957年,为了禁止企业主通过合并公司或者通过议定价格来避免竞争的尝试,为了保证企业之间正常的竞争,联邦政府制定了《卡特尔法》(Kartellgesetz).

【工资和社会支出(Löhne und Sozialabgaben)】

工人家庭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职员或官员家庭的收入水平,处于收入最顶层的则是独立开业者家庭(Haushalte der Selbstständigen)。总体说来我们可以认为在德国,职员和官员比雇佣劳动者挣得多,男人比女人挣得多。

社会公共福利税包括税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护理保险、失业保险及团结税,在德国,一般情况下毛工资的40%左右是用来交这些费用的。

在德国,大约2%的家庭占有70%的生产和资本的财产,与此相对,98%的家庭只占有所有财产的30%。

【中产阶级(Der Mittelstand)】

德国经济的基础不是大企业,而是中小企业和中产阶级。只有3%的德国企业是雇员超过1000人的大型企业。雇员人数少于500人以及年销售额低于5000万欧元的企业被看作是中型企业。德国的家族企业占德国企业的比重达到95%。

【外贸和服务业(Außenhandel und Dienstleistung)】

和所有西方工业国一样,德国经济也在经历结构性变革,工业的作用日渐淡化,而服务性行业正逐渐取而代之。服务性行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三分之一以上。

德国是世界上领先的工业国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工业国中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2007年出口总额达到9600亿欧元,是世界出口冠军,2009年被中国赶超。德国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出口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汽车、机械、电子和化学产品。

德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国家和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主要贸易伙伴有法国、美国和英国。近年来,德国对亚洲,特别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也日见增多。

 点击查看更多此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