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双J的经典歌曲《布拉格广场》红遍大街小巷。据说歌词里暗藏着某位德语作家的惊世秘恋,真的是这样吗?欲知真相,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大多数国人对布拉格的最初印象来自于蔡依林的经典歌曲《布拉格广场》。坊间传闻,歌词中的最后一句“安静小巷的咖啡馆,你在结账我在煮浓汤”揭示的其实是卡夫卡和密伦娜的故事。如今,周杰伦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曾经一度被热议的双J恋,就像当年卡夫卡和密伦娜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洗礼逐渐被遗忘。

图片来源:Libor Sváček

 

相信大家对卡夫卡的名字并不陌生,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变形记》,正是来自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它以荒诞的艺术形式,展现出现代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Franz Kafka

图片来自网络

 

一百多年前的今天,1883年7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说德语的犹太家庭,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长篇小说代表作为“孤独三部曲”:《城堡》、《审判》、《失踪者》。卡夫卡的大多数作品直到他去世后才由挚友帮忙出版,这违背了卡夫卡生前想要销毁掉手稿的遗愿。

米伦娜·杰森斯卡(Milena Jesenská )于1896年8月10日生于布拉格,是一位捷克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卡夫卡曾经的情人,也是他一生的挚友。随着《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的出版,他们之间的惊世秘恋昭然若揭。

 

 

 

图片来源:

1919年10月,37岁的卡夫卡和24岁的密伦娜相识于布拉格的一家咖啡馆。当时,密伦娜请卡夫卡允许她将他的小说译成捷克语,卡夫卡欣然接受。兵荒马乱的年代,咖啡馆一直是布拉格艺术家、记者和作家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故事的女主人公,密伦娜曾写过这样的话:“在咖啡馆里写作,改文,闲聊。在咖啡馆里上演家庭大戏,哭泣,对生活嬉笑谩骂。在咖啡馆里赊账,在咖啡馆里生活,游手好闲,谋杀时间”。 

 

 

 

图片来源:

1920年4月,卡夫卡在捷克的美兰(Meran)进行疗养,在此期间,他开始了与密伦娜的通信。很快,两人间信件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卡夫卡在1920年4月给密伦娜的信中写道:我忽然想起,我已经记不起您的具体面容了。只有您穿过咖啡馆的桌椅离去模样,您的身影,您的衣着,还历历在目。

 

 

 

图片来源:

熟悉卡夫卡作品的读者会知道,卡夫卡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是父子冲突,他在著名作品《变形记》、《判决》等都塑造了一个令人生畏的父亲形象。创作源于生活,这与他本人置身于强权父亲的阴影中这一事实密不可分。密伦娜之所以能够成为卡夫卡的知己,原因或许还在于,密伦娜也是“父子矛盾”的受害人——她思想前卫,行为叛逆,20岁时因为和犹太文人恩斯特(Ernst Pollak)私定终身而被父亲关进精神病院

 

 

 

 

《变形记》 图片来源:

密伦娜在与卡夫卡相识之时已是有夫之妇(密伦娜21岁时出了精神病院,不久便与恩斯特结婚并搬去了维也纳),卡夫卡知道这一事实,也因此在情感与理智的屡屡交锋中痛苦不堪。但是,密伦娜的存在给予他慰藉,日复一日,成瘾难戒。他感觉密伦娜就在他散步的花园,在他的房间,在他的身边,时时刻刻,如同远在天边,又似乎近在咫尺。

密伦娜的婚姻并不幸福。婚后丈夫情人不断,且不愿与密伦娜共享收入。密伦娜在极其困苦时,甚至要靠在火车站替人搬行李箱补贴家用。卡夫卡在信中多次让她离开维也纳,尽管如此,她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离婚。密伦娜的优柔寡断,注定了她和卡夫卡爱情故事的夭折。

 

 

 

 

图片来源:

这段感情仿佛烟花,盛开时璀璨夺目,动人心魄,只是注定并不能长久。1921年起,两人间的联系便渐渐减少了。卡夫卡对这段感情或将无疾而终也早有预感。1920年5月,他在给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的信中写道:“她就像我从未见过的灼灼燃烧的火焰,尽管是只为他(此处指密伦娜的丈夫恩斯特)。”

卡夫卡的爱情总是在热切中又带着绝望的味道,就像磁铁的两级,拼命想要靠近却又寸步难行。在《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中,他甜蜜芬芳的想象、难以抑制的渴望、求而不得的绝望、情感理智的交战让读者看见了一个矛盾的、仿佛困兽的卡夫卡

从《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中还可以看到卡夫卡署名的变化,从你的F.卡夫卡,到你的F.,再到你的。我是谁已经不再重要,连名字我都能给你,但是重要的是,我是你的

 

 

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 

图片来源:

拨开时间的浓雾,卡夫卡与密伦娜之间故事的细枝末节,唯有那家见证他们爱情的安静咖啡馆知晓一切。“我在结账,你在煮浓汤”或许并不是卡夫卡和密伦娜爱情故事最后的答案,反而是故事的开头。谨以此文献给卡夫卡诞辰134周年

 

编译:Jane

声明:本文系沪江德语原创,素材来自

,,

,。

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妥,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