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她是近代最有故事的德语老师。被名人丈夫抛弃,受尽凌辱,在德国待了几年,脱胎换骨活出励志人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相信大家对这首《再别康桥》绝对不会陌生。德语君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受到了惊吓,这个叫徐志摩的男人也太有才了吧!


突然有一天,德语君得知,这首诗原来不是写给他老婆,而是写给一个被很多人视为grüner Tee 的女子(没错,她的名字叫做林徽因)。

本宝宝再次受到了惊吓!!!这是剑桥(又名康桥)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说起徐志摩,大家不是想起他的情诗,就是想起他和三个女人的情史。我们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心头的白月光(林徽因),也不是他胸口的朱砂痣(陆小曼),而是一把被他丢弃的扇子,他的原配:张幼仪。

 

秋天的扇子

为什么说张幼仪是秋天的扇子呢?炎夏已去,秋天的扇子就会被人们丢弃不用。 成语有“秋扇见捐 ”: 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张幼仪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因为家中长女的命格不宜25岁前出嫁,15岁的她不得不顶替其位次。父母家兄为她觅得才子徐志摩,她便听从父母之命,披上红盖头。尽管她是天足,尽管她有求知的热忱,她在徐志摩眼中始终与“理想型”相去甚远。

刘若英曾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饰演张幼仪


若凡的《飞扬与落寞——徐志摩的前世今生》中说他俩“少年夫妻如胶似漆,欢爱不尽”。然而据张幼仪口述编写的传记《小脚与西服》中却说徐志摩每每放假回家“除了履行最进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18年张幼仪产下长子徐积锴后,徐志摩如获大赦,获准负笈海外。他先是赴美留学,后转道英国求学。1920年冬天,张幼仪远渡重洋,赶赴欧洲与徐志摩团聚。然而当时的徐志摩已经倾心于女神林徽因,对于这个半旧不新,畏畏缩缩的发妻自然是看哪儿哪儿不顺眼。张幼仪抵达英国后与徐志摩暂住在伦敦的中国人俱乐部,后来搬到小镇沙士顿。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是徐志摩满心满眼均是美丽灵动的林徽因,和张幼仪倒是愈发同床异梦,咫尺天涯了。

不久,张幼仪再次怀孕了,然而徐志摩当头一盆凉水,即使是夏天也足够寒冷刺骨。

徐志摩听了立刻说:“把孩子打掉。”

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有了外遇,或者家人快要饿死、喂不饱另一张嘴),才会冒险打胎。

于是我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说完就没耐心地别过脸去。

“可是我要去哪里打胎?”我问。

他摇摇头说:“你会找到地方的,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

—— 《小脚与西服》


更过分的是,徐志摩有一天邀请一位缠了小脚穿着西服的中国女留学生到住处吃饭,只为了证明他和张幼仪的结合就像是小脚与西服,一点儿都不般配。此后一周,他不告而别,留了怀孕的、不会英文的妻子在英国乡下,就像抛弃了一把秋天用来驱蚊的扇子。

 

浴火涅槃重生


幸亏幼仪的兄长正在法国求学,她得以挺着肚子有所依靠。后来,张幼仪随着她弟弟搬去柏林,在那里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彼得。再次收到徐志摩的来信是在彼得出世后不久,然而他只字不提抛弃妻子之事,满慷慨激昂呼吁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改革社会,造福人类,而面对张幼仪要先取得父母同意的要求时,那些冠冕堂堂的理由左右不过是一句“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看到这里,徐志摩的“渣男”形象恐怕是洗不白了。徐先生一心追求自由,追求真爱,何必要屈服于父母之命?既然徐先生已经倾心徽因并且早有意离婚,为什么还要与张幼仪发生关系?


张幼仪搬到柏林后,在德国呆了3年。她将在德国的时光视为她人生的分界点。去德国之前,她如履薄冰,什么都怕;去德国后,她一无所惧,浴火重生。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学习德语,在友人的帮助下她申请到裴斯塔洛齐学院(Pestalozzi Furberhaus)学习幼师教育。

被疏远、被抛弃、被离婚,那些伤痛成了张幼仪涅槃的烈火,从此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学成归国后,她先在东吴大学教德文,后又受委托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同时她还是一家著名服装行的总经理。离婚之后的张幼仪虽不免换骨之痛,但是放眼未来可以说是连续开挂逆袭,成为了自立自强的白富美。

图片来源:Women of China

 

诗人最后的时光

想必大家很好奇,既然张幼仪的人生都开挂了,那当初抛弃她的徐志摩后来怎样啦?

林徽因没有追到,徐志摩消极悲伤了一段时间后,又爱上了光芒万丈的名媛陆小曼。婚后陆小曼重振交际花的大名,花钱大手大脚,后来还染上了鸦片。


1931年初,志摩启程去北平教书,不得不时常搭乘免费飞机往返于南北之间。是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路遇大雾,飞机误触山顶,机上两名机师与唯一乘客徐志摩,无一生还。当年,他36岁。

讽刺的是,当徐志摩的去世亡电报被发给陆小曼时,陆小曼拒不信赖,终究是被徐志摩丢弃的正室张幼仪为他料理后事。

张幼仪晚年时期,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徐志摩,他无疑要被扣上“渣男”的帽子,无论他在文学上多么成功,他在感情上绝对有愧于人。但也正是他的绝情,原来的土包子张幼仪,3年德国求学时光,回来便成为德文老师,摇身一变又成了银行副总裁、服装行总经理,谱写励志人生。

 

民国时期留德名人

民国时期的留德名人可不少,德语君盘点了几位比较有名的,其中有的可能是你的校友哦。

蔡元培

(图片来源:)

蔡元培,近代政治家,教育家。1907年5月,蔡元培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先到柏林学习了一年德语,后来在莱比锡大学攻读了三年哲学、艺术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回国。 

 

林语堂

(图片来源:)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著有《京华烟云》等文学作品。他于1921年赴德国求学,先在耶拿大学攻读一学期,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并于1923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季羡林

(图片来源:)

季羡林,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他还是北京大学教授,并且通晓梵文,巴利文,吐火罗语等。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师从Ernst Waldschmidt和Emil Sieg研习梵文和吐火罗语。 

 

蒋英

(图片来源:)

蒋英,女高音歌唱家和女声乐教育家,蒋百里的三女儿,钱学森之妻。蒋英曾于1936年随父亲游欧洲,1937年在德国柏林音乐院学习声乐。 

 

陈寅恪

(图片来源:)

陈寅恪,超神级学霸,据说通晓二十几种语言,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另外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191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一战爆发后回国。1921年再次到柏林大学,分别向三个教授学习东方古文字学,中亚古文字和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他具备了阅读八种语言的能力,尤其精通梵文和巴利文。 

 

声明:本文系沪江德语@Jane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素材参考自《小脚与西服》、《莲灯微光里的梦》、《飞扬与落莫——徐志摩的前世今生》、《半生素衣》、《林徽因传》。如有不妥,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