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国内高校不计其数,开设了德语系的大学也不胜枚举,那么各所大学的德语系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走进德语高校,一览别样风采。

 

【长期征稿】

 

征文要求:

1. 分享在国内某高校的德语系学习&生活体验

2. 需包含学校介绍、本校德语系概况,其余内容自由发挥

3. 欢迎图文并茂,所有图片需为本人自行拍摄。

 

* 不得涉嫌抄袭、洗稿等行为,文章一经采纳,原作者将获得由沪江德语提供的精美周边一套,国内包邮(港澳台除外)。

 

如有意向,请将稿件投至以下邮箱:hjdeyu@hujiang.com

(图片以附件打包,附上QQ/微信、笔名)

 

【本期导读】

今天为大家介绍帝都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德语系。接下来,跟随在该校德语系学习过四年的本文作者,来一探究竟!

 

1. 关于北外&德语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至今已经有77年的历史了。就像学校的名字一样,北外(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外语教学,到今年为止,北外已经开设了60种外语,73个专业,可以说,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开设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缅甸语,冰岛语,爱沙尼亚语……你能想到的语言这里都有。各种二外课程,图书馆上万册的电子和实体外语图书报刊,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外教,北京外国语大学可以满足你对外语学习的一切想象。因为高水准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声誉,北外在外交、学术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源源不断地向外交部、大使馆输出外语人才,北外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

 

而拥有60余年历史的北外德语系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德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点,无论是其师资力量,教学体系还是整体的学术氛围,无疑都属于中国高校德语教学的第一梯队。外研社编译的《当代大学德语》被许多高校德语系作为教材首选,教师队伍中也不乏优秀的德语学者:殷桐生老师(外交、经济学),徐丽华老师(德国教学法)、王炳钧老师(文学)、钱敏汝老师(语言学、跨文化)、刘立群老师(外交)……这些活跃在教学和德语研究一线优秀的老师不仅为北外德语系,更是为中国的德语研究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图书馆里丰富的德语藏书,德语数据库,实时更新的德语期刊报纸,为课余的德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大一开始的外教课,多种多样的德语竞赛和活动,游学德国的暑期班,大三的交换机会,高效有条理的教学体系,使在北外学习德语的过程既充实又丰富。

 

 

2. 发现新副本:北外德语系

 

-新手村

 

2013年,从2500公里外的沿海城市来到首都,站在北外校门前的我是紧张的、不安的、也是满怀期待的。我期待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也担心德语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学。我向往北外的名声和德语系国家重点学科的金字招牌,但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天赋和能力学好德语。

 

但是这种担心在我来到北外的第一个月里就烟消云散了。当时我读大一的时候德语系一届90多个人,4个班,一个班二十几个人。现在应该一个班的人数不变,但班级数量缩减成了3个班。北外提倡小班教学,24个人的班级已经算是“大班”了。这种小班化的教学给了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也让老师能够最大限度的给予每个同学精力和时间。当时我大一的老师是徐丽莉老师,从入门的语音,再到基础的语法词汇,丽莉老师都能让同学们在最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到知识。

 

德语最基础的就是语音。上语音课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一个一个的发音,从单音到单词,老师都会纠正。每周还会有一节课请到徐丽华老师来给我们纠音,作为德语教学界的元老,所有的错误都逃不过徐老师的耳朵。虽然不能说语音课结束后我们的德语发音有多么地道,但绝对是标准的。发音学完之后就是单词和语法了。在学习单词和语法的同时,系里还开设了德国经济、德国外交等课程,让我们从大一开始就慢慢接触到德国的国情和文化。

 

在来到北外德语系之前,我一直觉得语言学习的开始是困难而枯燥的。来到这里才发现,语言学习的开始也可以是有趣而充实的。风趣的老师,小班化的教学,一起练习发音的Partner,让课堂不再无趣。而课堂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和比赛。德语书法大赛,京津地区德语配音大赛,歌德学院组织的校内活动,欧盟文化节……来到这里才知道,语言学习也可以这么的有趣。在这里,德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学习,也是德国文化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打怪升级,在集智慧和美丽于一身的NPC(徐丽莉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离开了新手村,升入大二。

 

 

-进阶玩家

到了大二,德语的学习就被细化了。阅读课、写作课、听力课、口语课和综合课,还有德国文化的系列课程,德语学习的每个方面都会被精化细化。如果说大一的德语学习为之后的德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让我对德语、德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大二一年则是德语能力提升最快的一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时间。大一的时候一直有Partner一起练习,基本所有知识点的学习都在课上完成不同,大二的时候更多的学习需要在课下完成。预习,背单词,完成作业和练习,复习。

 

离开了新手村的我们开始了各自的升级之路。要见NPC需要回城,小伙伴都有不同的副本和任务,所以更多的时间,我们都是在一个人打怪捡装备。

 

还记得我当时最怕的就是关海霞老师的课,听力的速度快,关老师的语速更快。虽然关老师一直被我视作大BOSS,但同时她也是我大二最喜欢的老师。她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德语知识,更是一种对于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还记得有一次同学问老师为什么口语那么好,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心得:每天上下班路上1个小时的新闻听力,坚持每天阅读德语书籍,定期和德国人交谈。“不是学完了就不会丢的,只有不断练习,才能保持你的德语水平。”关老师的话在无数个我学不下去的时刻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上起来最开心的是外教马克(Mark)的课。Mark老师上的是写作课,课堂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词汇,文章框架和写作技巧,更多的是德国的文化。德国人眼里的婚姻观,德国人对待考大学和找工作的态度……Mark老师让我们更了解、也更接近德国和德国文化,也慢慢让我不再害怕对和德国人交流。

 

在这一年中,我们开始用德语做presentation,用德语做小型的辩论赛,和外教、语伴用德语进行交流,在语法的复习课上变成“小老师”,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德语能力,也是更多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通过大二末的德语专业四级的考试之后,语言能力的学习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我们就此开始了全新的一个章节。

 

 

-高级玩家发现新副本

大三一年的课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喜欢的。在结束了大二高强度高密度的德语能力提升之后,学习重心从语言到了文化和专业知识。大三有六个大方向可以选:外交、经济、文学、语言学、跨文化和翻译。这些课程向学生们展现了德语学习和德语研究的各种可能性;对于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也为之后的工作和出国深造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每门课都像一张新的游戏地图,有新的角色,新的风景和新的副本。

 

最喜欢的是赵倩老师的跨文化课程。在赵倩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跨文化的概念和知识,学到的更是对于不同文化的一种平等而开放的态度。不去俯视或者仰视某一文化,而把各个文化视作平等的国家精神文化;不会因为自己的文化而对其他文化抱有偏见,而是试图理解所有行为背后的文化环境,所有文化背后的历史和成因。

 

最让我收到启发的是任卫东老师的文学课。在任卫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德国文学的历史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而是一种逻辑思维。如何将一部文学作品抽丝剥茧,以严密的逻辑对文本进行解读。这种解读不是单一的,一个作品可以因为不同的解读者和解读角度而拥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任老师的课的话,那就是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想象力提供了解读的可能性,逻辑思维提供了解读的可行性。

 

可以说,大三开始,我们正式从语言课转换到了专业课,开始接触各个德语研究领域。这些课程不仅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关于德语,关于德国,关于文化的全新的价值观。这一年,你会在这张新的游戏地图里找到对于德国文化的全新认知,也可能会开启隐藏关卡,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游戏通关

大四一年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和工作问题。这两个就像通关游戏的终极BOSS一样。万幸的是,之前学到的所有东西以及智慧、耐心和责任感兼备的NPC们(敬爱的老师们),会在这一年中帮我们渡过难关。

 

到现在还记得毕业典礼上高高扔起学士帽的那一刻,记得老师说:“今天你从北外毕业了,但是你这辈子都是北外人”。之前听过一句话,每段经历都会在一个人身上留下印记。以前一直不懂,直到从北外毕业之后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学习方法,对于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态度,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甚至三观,无疑不打着“北外”的烙印。北外教会了我德语,也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对事认真,对人包容,想象力长存,逻辑力不失的人。正如校训:兼容并蓄,博学笃行。

 

这个游戏我已经通关啦,真的是一段很棒的经历。不知道同学你要不要试一下呢?

 

【相关推荐】

走进德语高校——在复旦大学学德语是怎样的体验?

 

作者:@一米

声明:本文由沪江德语原创,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