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众所周知,沪上高校同济大学原先是由德国人所创建。同济德语历史悠长,而同济德语系在国内外也享有不错的口碑。今天,就由同济德语专业的小编带领大家领略这儿的德语学习生活。

 

一名同济德语系大一学生的某天日程表:

7:00 起床,洗漱,买早饭

7:40 到教室,晨读

8:00-11:35 基础德语课四节臀不离坐,间歇偷啃早饭

11:40-12:15 食堂人山人海,午饭狼吞虎咽

12:20-13:20 大睡特睡,谁打扰就和他拼命的那种

13:30-15:05 选修课,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啥

15:20-17:00 体育课,耶

17:00-17:30 食堂人山人海,晚饭狼吞虎咽

18:30-20:00 晚课,偷看隔壁帅哥

20:30-23:00 葛优躺,写作业,背单词背课文

23:30 终于上床,刷手机,lui了,闭眼

 

如果早起傻一天,那么同济德语学子每天都是傻的。

 

直到现在,回想起大一大二一整个上午的德语精读课,我仍会毛骨悚然头皮发麻,感觉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在这门课中,我们从对德语一窍不通的小白渐渐开始了解德语,包括它与英语相似却又不同的发音,极其复杂的语法和多变的用法,成长到可以用简单句进行交流,可以读懂一些小巧的德语故事,可以写出基本正确的德语短文。随着基础的夯实,我们能接触到更多丰富的德语课程,例如德语视听、德语口译、德国国情、德国文学、科技德语等等,甚至,我们由外教全德授课,试着去听懂他们不同的口音,深入理解他们口中的德国,并选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开展自主研究和辩论。

 

要说感想,那就是一个字:难。难不只是源于德语这一语种本身,还来自于时刻每天的不容松懈,来自于老师的殷殷期盼和身边同学的优秀勤奋,更来自于一种传承。

 

自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Dr. Paulun创建德文医学堂(即同济大学的前身)以来,同济的德语教学已经有百年历史。1986年正式成立了德语系,作为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的重镇,德语教学的中心和对德交流的窗口。2010年同济大学朱建华教授在波兰华沙成功当选为国际日耳曼学会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出任这一重要的国际性学会组织的最高领导。为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德语系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2015年的第十三届国际日耳曼学世界大会,这也是这一国际学术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目前德语系在编教师30余名,还有DAAD派出的外籍教师数名,在科研领域,例如出版专著、学术论文、主编教材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出色的教学质量,在历年的全国德语专业水平测试及各项国内外竞赛中,德语系的学生均成绩不俗。德语系每届招生人数30余名,分成两个班,采取小班化教学。

 

这种传承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所以我们德语学子从刚进德语系就翘首以盼的,莫过于大三出(趁)国(机)交(旅)换(游)的机会。同济德语系与德国的科隆大学、不来梅大学、波鸿鲁尔大学、马堡大学等学府都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慕尼黑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还有位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大学等学府也欢迎德语学子前往交流。在这一短期交流项目中,我们不仅提高了德语水平,更拓展了国际视野,体验了世界文化的碰撞。

 

(德国科隆)

 

回忆在同济德语系的四年,令我最深刻的,是早晨温暖的阳光,轻轻地洒在窗外绿油油的爬山虎上,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其实在同济学德语最大的体会不是难,是爱。这种爱来自师生之间的温情:是圣诞节的课上外教准备的惊喜点心,是出国期间老师们每周必问的“孩子们都好吗?”,是我们在老外教离职时送她的纪念册和寄语;这种爱也来自同学间的陪伴成长:是学长学姐的书本传承与经验分享,是同学们的一起背书和默写时的“相互帮助”,是国外时不畏遥远去你的城市“请带我飞”。这种爱是阳光之于爬山虎。

 

因为这些经历都让我觉得,德语学习不是寂寞难熬的孤木独行,而是温暖有趣充满力量的“同舟共济”。

 

素材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hBAIkuaDfzyySJnHF93QIw

 

【相关推荐】

在科隆大学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慕尼黑大学读书是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凤皇

声明:本文由沪江德语原创,图片来自图虫,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