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民族而言,粮食稻谷是民族图腾。当这个民族遭受饥荒浩劫,何其幸运天降星辰,他仿佛神农临世一生奋斗在田间地头,解决了这个民族的“吃饭”问题;对全人类而言,每个时代总有些人仿佛带着使命,要用力推一推人类成长进程。他离开人世的这一天,人与人,你和我,休戚相关。

 

5月22日,德国各大主流媒体皆报道悼念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仙逝。

民族英雄、农业研究学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Deutschlandfunk

 

农业研究学者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逝世”

他培育的水稻品种帮助中国终结了粮食短缺,如今更是造福世界各地的人民。今天,中国农业研究学者袁隆平逝世。

ZDF

 

中国研究学者袁

“杂交水稻之父”逝世

每个中国孩子都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在教科书中写道,幸得这位科学家全国人民才有足够的粮食。今天,高产水稻品种的培育者逝世。

tagesschau

 

一切始于梦想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一条首尾相接的蛇,醒来后画出了苯的结构式;1961年的夏天袁隆平连续两次做了同一个梦,这个梦指引他耕耘杂交水稻事业。2018年他在接受德国1台ARD曾采访时曾描述过这个梦:

图源:tagesschau

“在这个梦中,我和我的同事们碰到了巨大的水稻。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米粒像花生米一样大。在这个梦中,我们躺在这些巨大稻穗下乘凉。让这个梦成真,成了我们的目标。我们一直在努力。”

 

挑战不可能

然而这个梦在学界同事看来也只是个“梦”,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农学家都认为杂交水稻不可能成功,但袁教授偏要撞撞“南墙”。当时政府红头文件将杂交水稻的发明与中国第一颗氢弹和中国第一颗太空卫星相提并论。可见袁老及其团队当时的压力也非同小可。

图源:tagesschau

事实证明,同事们错了

杂交水稻:指的是对特别健壮和高产的水稻品种进行可持续杂交。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全世界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农业科学家都认为,这种育种不会成功。袁隆平用他的研究反驳了这一点,并以杂交水稻成为中国的科学英雄。

 

是“共和国脊梁”,也是解决全世界粮食危机的救星

根据世界粮食奖的网站,袁隆平的研究帮助中国在三十年内从"粮食短缺转向粮食安全",在2004年他获得了世界粮食奖。(该奖项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Norman Borlaug于1986年发起,旨在表彰为改善粮食质量和供应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人员和其他人。)世界粮食奖网站补充道,如今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大米供应来自于袁隆平工作成果的杂交水稻品种。

 

2018年的ARD还报道了袁教授的老年生活——工作到老

长沙是袁教授所创办的水稻研究所所在地,尽管年迈,但近年来他仍会经常去研究所。"我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袁隆平88岁时接受ARD采访时说。"如果我想工作,我就去办公室。如果没有,我就呆在家里,看电视或打排球。有时我也会去旅行。虽然我不全职工作,但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是:检查我的水稻种植情况。

 

工作的时候,牵挂水稻,闲暇时宅家或者打排球,有空还会去旅旅游。除去科学家的光环,他就是一个可敬可爱的老爷爷。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他离开我们的这一天,我们这些孩子会这么难过吧。5月22日,群众自发来到袁教授去世的医院,以示悼念。大家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神农星闪烁,仰望人类星辰时,后辈须开来继往。

 

【相关推荐】

德籍国奥委主席为中国得罪德媒?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全程高能!德媒报道疫情1年后的大武汉:仿佛无事发生…

 

素材来源:

:news_id=1261810

 

编译:@才能没马蹄

声明:本文由沪江德语原创编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若有不妥,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