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

德国浪漫主义戏剧家、小说家,柏林浪漫派中成就最大的作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军官世家。17岁入伍,对没落贵族表示不满,但又对资产阶级持敌视、否定态度,34岁时与患有精神病的女友自杀于柏林近郊。克莱斯特从1801年开始写作,著名的剧作有:《施罗芬史泰因一家》(Familie Schroffenstein,1803)、《海尔布隆的凯蒂欣》(Das Käthechen von Heilbronn,1820)和《彭提西丽娅》(Penthesilea,1808)。这三部早期的爱情戏剧被一些文学史家们称为“命运剧”。剧中主人公们常常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们的感情和情欲遭到现实的毁灭,却无力摆脱命运的安排,最终造成悲剧。他还创作了被称为“国家主义剧本”的《赫尔曼战役》(Die Hermannschlacht,1809)和《弗里德里希・冯・洪堡亲王》(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1810)。此外,他还写过喜剧,如独幕剧《破瓮记》(Der zerbrochene Krug,1808)。克莱斯特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写有中篇小说《马贩子米赫尔・戈哈斯》(Michael Kohlhaas,1810)、短篇小说《智利地震》(Das Erdbeben in Chile,1807)和《O侯爵夫人》(Die Marquise von O,1808)。克莱斯特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内容很复杂,许多作品描写具有真实感情世界的人在没有真情实意的现实世界中的悲剧和冲突,因而又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克莱斯特的创作生涯不过短短十年,但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现在他被公认为德国杰出的剧作家,甚至有文史学家认为,克莱斯特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歌德和席勒。

1912年为纪念著名戏剧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逝世一百周年而设立的克莱斯特文学奖,是德国一项传统悠久、影响较大的奖项。该奖项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中断,1985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