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做过CRI德语主播和记者,可是最喜欢的职业还是老师。他在汶川地震后入川采访并担任翻译,与德国医疗队一起参加救援。他在德国做了两年记者,深谙中德两国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他中学时代便开始学习德语,对提高口语水平有着独到见解。孔静幽默,杰为时生,他就是孔杰。今天他做客沪江专访,一起聊聊小语种学习的方方面面。

【本期嘉宾】

孔杰:中国国际广播之声德语主播,曾任中国国际广播之声驻柏林站记者。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入川采访并担任德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先遣部队德语翻译。孔杰老师现兼任CRI多语种大课堂讲师,具备多年授课经历,授课风格风趣、幽默,在寓教于乐的西式教学中,让大家感受德语的独特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互联网学习是发展的趋势

七月四号,孔杰在沪江网的CCTalk英语语音大厅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公开课。当被问及使用CCTalk这款语音聊天软件的感受时,老师觉得CCTalk很容易上手,互动也非常成功。但由于是第一次使用CCTalk,和在教室面对面授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同学们也很热情,积极地提了许多问题,因此让他有种手忙脚乱的感觉。“作为老师,当然想对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作出回应。”孔杰笑着对我们说道,“这么一来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

孔杰做过CRI的主播,做过记者,也做过培训机构的德语老师。他觉得自己最喜欢的职业还是老师,因为自己一直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孔杰表示中国很多老师都是按部就班的教课,并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这种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工作之后,我觉得记者和老师这两个职业是相互促进的。” 因为孔杰是德语老师,做记者采访的也主要是跟德国有关的内容,因此在05年讲课的时候,会讲很多03到05年他自己在德国的经历。2008年采访汶川地震灾区,和德国医疗队待了一个月之后,回到课堂孔杰就会讲新的内容。孔杰觉得,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再仅限于书本上贫乏的词语表达,学生会比较爱听。他曾经跟一位德国老师进行过讨论,德国老师认为,学生学德语就是为了交流,即使学生的口语犯了语法错误,只要对方能听懂、交流是通畅的,就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去说。

说到互联网学习这一新生的学习方式,孔杰认为这既是科技的进步,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他表示,互联网现在普及度很高,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会有比较多的实体教育机构。但在一些实体教育不够发达的地区,学生想听课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而在线学习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肯定会给我的学生推荐沪江网的!” 孔杰认为在时间、距离存在问题的情况下,采用网络教学是很好的。而且他相信,如果今后沪江网的老师进行一些线下的教学推广活动的话,网上在线语言学习一定能为更多人带来帮助。

学习外语要敢于开口,持之以恒

“学习德语最大的困难在于开口说话。” 孔杰指出,德语的语法比较严谨,因此学生们在开口说话前需要更多地考虑语法,会特别怕说错。孔杰说自己遇到的多数外语老师,都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只有把外语学好了,才能开口说话,尽量不要犯错。“可是学外语总会有所欠缺,就总是不敢开口。” 因此孔杰建议我们一定要敢于开口,他也具体给我们提供了两种途径,一个是多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可以参加沪江组织的活动,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抢麦”的方式来练习口语。也可以在学校里组织外语角让大家一起交流提高。孔杰觉得更好的方式是去找德语留学生或者外教,说的时候不要怕错,多说之后就会熟能生巧,水平也就可以得到提高。

第二种途径是去做兼职。比如说做导游,或者去一些需要用到外语的部门,以获得练习口语的机会。“像我原来在大学我就跟旅行社说我不要报酬,但你要给我机会让我带团当导游,让我去说。” 他表示这种方式不仅能接触大量外国人,而且当外国人称赞你的口语时,也能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孔杰向我们透露,在他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教过许多学生,有学生通过上面说的方法去做,提高很快。但更多的学生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孔杰认为练外语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每天坚持的项目,但许多将德语作为二外、或者是出国手段的同学,都是有兴趣学,但坚持不下来。他要求学生保证每天一小时的学习时间,保持外语的语感,但有些人理解为只要一周花七小时就可以,而不是每天都去练习,“这和每天一小时的学习效果是差别非常大的。”

除了学习外语之外,孔杰也建议我们可以多学习几种方言。在08年汶川地震时,孔杰前往灾区参加救援,当时参加救援的有德国人,有来自上海的医疗队,也有当地的民众,而他是当中唯一一名既会德语又会沪语和四川方言的人,在三者之间做翻译的经历让他觉得学习几门方言是有必要的。

德国人相信批评使人进步

孔杰曾在巴伐州和柏林工作过,近距离接触德国后,他觉得德国人团结上进的精神和德国人严谨的做事态度对他的吸引力最大。而德国人的精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孔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国等公交车,经常会遇到等半小时不来一辆车,一下子又来了四五辆的情况。而德国的站台会有时刻表,告诉你下一班车几点几分到,实际误差不会超过二分钟。

德国人一方面很严谨,但有时却缺乏合理变通的能力。孔杰觉得,如果德国人在生活中能适当变通一点的话,会减少很多繁琐的手续。在德国,这个变通的度太紧了,而在中国,是太松了。德国人觉得,既然宽松度我无法把握,就一律很紧。“我在德国办理一些证件时,一件很小的事他会让你折腾很大一圈,作为一个外国人,会觉得有些不适应。”

在德国柏林当记者的这段时间里,接连有两个德国总统被迫辞职。孔杰坦言,德国的媒体是以批评为主的,不仅批评其他国家,也批评德国的政要。因此,我们看德国媒体,褒奖的地方很少,都是在批评。而中国因为发展的比较快,它的成绩和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当德国人报道时,中国人看到的是很多的批评,但其实这是他们一贯的风格。在私下聊天的时候,德国记者会告诉他:“我们也看到中国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发展确实不错。” 德国人还是相信,批评使人进步,同时德国人也希望能与人合理辩论,“如果你能说服德国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话,德国人会很尊敬你。”

选择与语言跨度不大的专业考研

谈及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孔杰坦言,现在小语种专业扩招越来越多,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本科毕业,会选择读研。在选择考研专业时,同学们一方面可以考虑将来从事外语方向的工作,比如外语老师,翻译等等,而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一条与语言专业跨度不大的行业转型,比如说做记者或者律师。

孔杰表示现在就业压力大,而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选择的行业较少,这几年语言相关岗位的饱和度越来越高,选择一些相关的,不以语言为主的职业可能会更好。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小语种进行突围。他建议我们在本科学习中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新闻、经济和法律这些文科类专业,同时打牢自己的外语基础,选择这些跨度不大又感兴趣的专业考研,选择的空间会更大,以语言为手段,作为自己的优势去选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