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调查表明,疫情爆发前后,德国人使用非现金支付的比例从51%提高到了71%。难道是传统保守的德国人爱上“高科技”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疫情改变德国人支付习惯

 

欧元的硬币从几分、几十分再到几元,币值繁多,不好好研究恐怕一时半会儿真分不清楚。偏偏德国人对现金的执着非常夸张,超市里如果遇到前面的人掏出一把钢镚儿一分一分地数,后面的人要急地直嘬牙花子。此外,新冠疫情下,现金很可能是病毒传播的载体。

 

图源:Glory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Kantar和支付系统供应商Glory的数据,疫情前有49%的消费者主要使用现金付款,疫情爆发后,这一数字降到了29%。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一半的人对商家的卫生措施感到担心,担心使用现金会更容易感染病毒,而另一方面则是商家提倡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

 

疫情期间很多商家提倡使用非现金支付。图源:

 

然而这种半强制性的动因,并没有让很多人改变支付偏好。有41%的人表示疫情之后会重新使用现金支付。而16-34岁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在疫情中转变支付方式的比例最多,疫情后回归现金支付的意愿也最强。令人不解的是,11%的人或许是出于逆反心理,在疫情期间使用现金比以前更频繁了。

 

欧洲最后一片现金的乐土

 

德国虽然作为发达国家,其思维和行为惯性和保守程度却是其他欧洲国家比不了的。根据市场调研公司YouGov对欧洲五个国家的分析调查来看,德国恐怕是欧洲最后一个愿意改变传统现金支付方式的国家了

 

疫情对你现金支付的方式有影响吗?

  1. 疫情爆发后我使用现金更频繁了
  2. 疫情爆发后我比较少使用现金了
  3. 没有影响:我之前就不怎么用现金,现在也一样
  4. 没有影响:我之前就更爱用现金,现在还这样
  5. 不清楚

图源:YouGov

 

德国人对现金异常执着。疫情并没有改变31%的德国人使用现金的习惯,而法国只有18%的人未改变,丹麦人、瑞典人和英国人的这一数字只有8%。而北欧国家的人本来就不爱使用现金,所以疫情对其支付方式的影响也最小。比如挪威每年人均563笔无现金交易,德国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人均也只有278笔。

 

德国的无现金支付的发展还要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人能使用信用卡(Kreditkarte)或者储蓄卡(Girokarte)已经算不错的了,毕竟一些商铺连信用卡都用不了,只能使用储蓄卡支付,而且绝大部分的小商贩甚至只能使用现金。像手机支付这种新兴的支付工具,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我基本能想象出,以后会使用手机支付。

非常同意(4%);基本同意(14%);中立(13%);不太同意(25%);完全不同意(39%);不清楚(4%)

图源:YouGov

 

这个调查恐怕对于德国人来说太超前了,毕竟使用卡片支付都已经算时髦的了,大部分人拒绝使用手机支付,也是意料之中。

 

德国人为什么钟爱现金

 

图源:Bargeld-Lö

 

对德国人来说,现金是一种传统。他们认为使用现金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资产进行支配非现金支付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毕竟现金是实打实的、有触感的。而且它是匿名的,不会留下消费的痕迹。支付工具背后隐藏着巨大商业利益,有些会产生手续费甚至会窃取用户隐私,现金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惯性,他们认为现金支付方便、简单又快捷。而如果现在让现金消失,德国人会觉得这是对传统和文化的抹杀。

 

德国人喜欢使用现金,并不只是因为关在信息茧房里自我封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非现金支付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硬件支持。德国的老龄化严重,超过65岁的老年人占18%以上(2019年,数据来源:Statista),很难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智能手机和电子支付。而且德国的网络覆盖率只有65.5%(2019年,数据来源:德国之声),这种网络下确实难以支持电子支付的需求。

 

不过,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主席Achim Berg仍然对非现金支付的前景抱有很大期待。

 

„几乎没有一种行为模式能像结账付款那样,深受新冠病毒影响而改变。用卡或智能手机进行非现金支付,不仅卫生,而且快捷安全。所有零售商、餐馆和咖啡馆都应该为顾客提供非现金式支付方式。多样的支付方式有其合理性。顾客有权选择他们想要的付款方式"。

 

非现金支付有其优点,自然就有其缺陷。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体验过电子支付的快捷便利之后,却仍然选择继续使用,不是不知道其缺点,想必还是觉得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的非现金支付好用吧。不过很多德国人并不想体会这一点,说到底,不管现金还是非现金支付方式,不论是出于习惯还是猎奇心理,消费者肯定会做出自己舒适的选择

 

【相关推荐】

为何德国人抗拒手机支付?最后一个理由太心酸...

德国“支付宝”造19亿欧假账破产!主犯没有学历、生活淫乱,计划逃向中国?

 

【参考来源】

 

编译:@青柳

声明:本文系沪江德语原创编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有不妥,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