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节到,不知小伙伴们是否都已经去扫墓祭祖了呢?在中国比较常见的遗体处理方式大概是火葬,而后购置坟墓,子孙后代则在清明节时期进行祭祖。而在德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诉求,今天就跟着德语君来了解德国人的丧葬文化,看看到底和中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吧~

 

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德国约有939,500人死亡。全德共有32,000多个墓园,3200万墓地。德国丧葬文化基金会代表Jutta von Zitzewitz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表示,现在德国丧葬文化出现了两种趋势:匿名和半匿名葬礼的增加以及对个性化的强烈追求

她表示,墓园作为一种文化财产和公共的哀悼场所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必须进行改变,更加注重哀悼者的个人需求。根据Aeternitas这一丧葬文化消费者倡议组织在2019年进行的调查,越来越少的德国人选择传统的棺材入葬的形式,而是更偏向那些占地空间少、不需要费心护理的选择。

 

火葬

在德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葬,与土葬的比例为7:3。火化后,骨灰装入专门的骨灰瓮中,所占的墓地空间小,护理费用低。需要注意的是火葬时须选择特殊的火化专用棺材。不过不莱梅在2015年首先废除了必须将骨灰瓮放入墓地的规定,逝者的骨灰甚至可以撒在自己的私人土地上。

 

树葬

除了骨灰瓮之外,德国人还会选择树葬,通常是在墓园的树下或者森林墓园中进行。骨灰会被撒在八十厘米深的树根处,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放置蜡烛、照片、鲜花。这种葬礼方式将逝者与树融合在了一起,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并且很经济环保,2001年就出现在了德国。

 

棺材DIY

成品棺材起步价是1,000欧元。但如果拥有四平方米的木材,充足的时间,掌握相应的技巧,只需花费几百欧元就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个人的最终归处——不过在德国这种形式的课程越来越少见了。而对于努力自己DIY的业余手工者而言,辛苦打造的成品还可以暂且先用作书架。

 

殡葬公园

Jutta von Zitzewitz表示,将来或许还会出现第三种趋势,那就是无需护理的“社区墓地”,这也符合人员大幅度流动以及家庭观念日趋淡化的现状。这些种满绿植的广阔区域就像是一座座公园,可以容纳棺材与骨灰瓮。在这里人们看不到坟墓与坟墓之间的界限,也无需打理墓碑,只需要在某个制定的地点进行哀悼。


丧席

尽管越来越多人追求不同的安葬形式,还是有许多人遵循着传统,其中包括举办葬礼与丧席(Leichenschmaus),这一点和中国类似,只不过丧席的形式不一样。哀悼会后,朋友,邻居和同事通常会在死者家属的邀请下前往饭店或者咖啡馆,食物有咖啡、茶、汤和蛋糕。

 

数字化葬礼

在德国,葬礼的形式受数字化潮流的影响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教堂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则是互联网。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线上的哀悼会,一些殡仪馆甚至通过Whats app发送讣告。

对此,德国公墓管理者协会董事会媒体发言人迈克尔·阿尔布雷希特认为德国人还是过于保守:“我们谈论二维码已有五年了,但它们尚未被真正接受。” 他表示,光有二维码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创建和维护一个网站,而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年纪较大的人来说,这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可以看到,德国的丧葬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了,但文化代表Jutta von Zitzewitz在采访中表示,现在虽然确实有一些墓园,比如位于汉堡的奥尔斯多夫墓园,能够根据逝者的愿望以及亲属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现代殡葬服务,但绝大部分墓园的规定还是十分僵化老套,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她认为,墓地与歌剧和博物馆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应该进行这种现代化的改变,希望政策上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部2020年的德剧《Das letzte wort》中文翻译为《盖棺不定论》。讲述的是丈夫意外去世后,悲伤和从未提及的秘密将妻子包围,她开始对生活和家庭有了新的思考。

很多人评价这部剧为德语版的Six Feet Under,其中的一些悼词透露出德国人的哲学,小伙伴们也可以从这部剧当中了解德国的丧葬行业(Bestattung).

Viel Spaß! 
 

 文末福利:关注沪江德语微信公众号,主页回复盖棺不定论即可免费获得影片资源!

 

相关推荐:

奥地利小镇被挤爆:中国人连葬礼都围观?!

安葬赶不上死亡,意大利一城成“尸镇”!德国殡葬业也慌了…

 

素材来源:

C3%B6fen/a-45380024

 

编译:@CC

声明:本文系沪江德语整理编译,图源自图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